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亟待破除流动儿童就读的隐性歧视
2013-12-13 14:07:00

  非京籍孩子在北京读小学需要不同部门的5个证明,每个证明都要“标准件”。辛辛苦苦从老家开回的证明“不合格”,山东母亲曹某想办个假证把儿子送进学校,结果被抓。日前,曹某在北京昌平法院受审。(《北京青年报》12月11日)

  孩子已到上学的年龄,却因手续太繁琐办不了借读证,求助假证假章被逮个正着,曹某的遭遇令人唏嘘。眼下,各级政府虽明文规定,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严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收取赞助费、借读费,金钱的门槛降低了,然而,城市却通过备齐“五证”、办理借读证等要求,向进城务工人员设置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门槛,这其实也是一种隐性歧视,而这种门槛,有时比单纯的金钱门槛更难跨越。

  这里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办理各种证件的手续和程序本身极其复杂,有些手续和程序根本没有必要。比如,北京规定的“五证”包括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等。其实,如果已有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那么办理暂住证就完全多此一举。其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态度消极,对前来办理手续的外地人员冷漠相向,有意无意推诿拖延、挤压刁难,也变相导致了孩子们入学难。

  从以前的金钱门槛到现在的程序门槛,从以前的显性歧视到现在的隐性歧视,表明流入地政府普遍对解决流动儿童就学缺乏积极性。兴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需要政府进行持续、大量的投入,公立学校多接收一名流动儿童就读,当地政府就要多投入一份教育经费,其积极性自然难有保障。

  对流动儿童就读城市公立学校的任何歧视,都于理不通、于法不容。破除这种歧视,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市政府转变职能,改进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和教育经费的合理流转,提高流入地政府的义务教育供给能力,为流动儿童就读城市公立学校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光明日报 2017-04-05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