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选拔对接高峰论坛(山东场)隆重召开
2019-03-25 20:04:00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讯 3月23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选拔对接高峰论坛(山东场)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隆重召开。全国知名高校招生负责人、全国重点高中校长及教育专家共同参与此盛会,探讨人才培养新思路、交流人才选拔新形式。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自2017年起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政策的变革对高中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人才选拔的方式上需要改变与创新。基于此,高中、高校应更加注重在人才培养及人才选拔方式上的有效衔接,让更多优秀学生了解并迈入更好的大学。为更好促进高中与高校在人才培养及人才选拔方式上的沟通交流,中国教育在线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同举办了此次论坛。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孙春蕾主持论坛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孙春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冯其红
  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冯其红致欢迎词。冯处长对会嘉宾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论坛及学校的基本情况。
高考改革——公平与科学之间的艰难平衡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发表主题演讲。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对此次高考改革做了系统介绍与分析。他强调,改革本身是艰难复杂的,就有试错的一面,我们需要对高考改革包容,宽容,只要大方向正确就必须坚持!
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
孙先亮(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当规定别人的发展道路,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实现梦想的地方”。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孙先亮分享了青岛二中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探索及成果。青岛二中实行“互联网+教学”,实现了四个突破,突破传统的课堂边界、突破传统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实行“管理、课程、学术、社团、基地”五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即学生自主选择和组建MT,MT管理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MT发展硕果累累。另外,青岛二中还积极构建创新人才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构建高端创新实验室群,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学术素养提升计划等。
基于新高考的学校教学思考
陈利民(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

  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陈利民分享学校在浙江新高考背景下探索出的先进经验。陈校长从学考时间轴、生涯规划系列、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和教师评价、教师队伍建设走班教学教师潮汐现象等方面深入解读了学校的高考改革经验。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选拔的实践与挑战
徐奇伟(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徐奇伟作《新形势下高校人才选拔的实践与挑战》的主题演讲,对新高考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提到,浙江高改革方案对考生的主要变化是文理不分、科目选考、等级赋分、多次机会、“专业+学校”平行志愿;对高校的主要变化是专业录取、取消批次及确定至多3门选考科目范围。另外,徐处长还分享了学校应对新高考的实践对策,招生宣传与大学中学互动,明确职责、加强联系,选聘专家、主动服务,请进来、走出去。
综合评价招生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办主任王备战

  王备战主任从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综合评价招生的背景与意义、学校在综合评价招生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提到,综合评价招生有利于提高高校招生能力,推动多元录取机制改革,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选拔标准的符合度,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利于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如课堂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
走近新高考,共享高校高中信息互通平台
杨鹏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助理

  “我们愿专注于搭建桥梁,服务高中与高校的工作交流”。杨鹏贤指出,新高考迷茫源于招考信息的不对称。为了让每位考生对每一个专业都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让每位考生的模拟志愿填更加精准,中国教育在线在绝大多数考生、家长及老师都用过的系统: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掌上高考APP,健全高考信息服务,构建全面的高校招生资讯体系,为高中教学提供更多公益性技术及数据支持,帮助更多优秀学生迈入更好的的大学。
  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河南省虞城县高级中学、莱州一中、博兴县第二中学、博兴县第三中学、德州跃华学校、淄博十一中、泰安泰安十九中学、泰安肥城二中、泰安肥城三中、即墨一中、青岛西海岸新区致远中学、青岛实验高中、胶州四中签署了优秀生源基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3-29 17:07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0-19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