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专访 | 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广开进贤之路 扬起尚学之风
2019-07-09 14:15:00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讯 7月6日-7日,山东省2019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在青岛隆重举行。在论坛举行间隙,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孙春蕾采访了本次论坛的承办高校——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教授,就本次论坛及青岛大学的人才工作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

访谈现场 来源:学校供图

  夏东伟,1963年9月出生,山东郓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学会副会长等职。曾任青岛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生处(部)处(部)长,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2018年2月任青岛大学校长。

  孙春蕾:夏校长,青岛大学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高校,全校师生在这次活动中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作为参与者和承办方,您对本次论坛活动有哪些认识,这么多高校一起合作这次论坛,您的感受是什么?

  夏东伟:我们学校为承办这次山东省2019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全员参与。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为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走进山东高校搭建了优质平台,打开了山东高校招才引智、交流合作的大门,必将推动山东高校以全球视野延揽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人才高地,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觉得齐鲁大地人文荟萃,山东的高校各有所长,学科优势也根据每所学校各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山东高校一起在教育厅的组织下来举行这样一个招才引智的活动,会更有效果。

  孙春蕾:您如何看待目前各高校之间存在的人才方面的竞争呢?您刚才也提到,各高校在一起合作这次论坛,那么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竞争?

  夏东伟:我觉得高校之间只有合作、竞争,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合作是高校之间的主旋律,竞争是呼唤高质量的标准,有境界的追求。山东的高校主体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在主流学科方面实际上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孙春蕾:今年是青岛大学办学110周年,青大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发展历程,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青岛大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建设方面的情况。

  夏东伟:青岛大学是以城市命名的一所大学,今年迎来办学110周年,青岛大学与青岛这座城市相伴而生,我们是一所省属的重点综合大学,也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的一所高校。目前学校在校生46000人,其中本科生34000人,研究生10600人,留学生1700人,学校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在校的教职工有3900多人,专任教师大约是2600人。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评价人才,大力实施首席教授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人才工程、青年卓越人才工程“三大”人才工程,建立了一整套职称评聘机制,形成了人才发展的综合评价激励体系。在2017年,获得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称号。

  孙春蕾:学校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综合类院校的水平,目前,“双一流”建设是各高校的热点,“双一流”建设其实也是学科建设,我们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您能大概介绍一下吗?

  夏东伟:我刚才介绍说青岛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大学,我们现在的青岛大学是1993年由原来的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学校融合发展起来的一所新的综合大学,学校的学科结构、学科门类齐全,设有36个学院和1个医学部,100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博士授权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硕士授权点,博士点、硕士点基本实现了对主流学科的全部覆盖。目前学校的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与行为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也快速接近门槛值,再经过2-3个建设周期,有望进入全球前1%。

  孙春蕾:不同于静态的985、211,动态评选的“双一流”给了更多高校发展的机遇和可能,您对此如何理解?

  夏东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国家加快推进实施“双一流”建设,本质就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教育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决策。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得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不仅是上榜的137所大学,还是以此为契机,让全国的普通本科院校找准目标和方向,明确定位和差距,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发展路径,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上办出特色,转变原来的发展模式,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的高校整体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是几家强,而是大家都要有拿的出手的专业”,这才能实现我们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孙春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这么一个说法,其实高校的发展也是一个人才强校的过程,那我想请您谈一下,青岛大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比较有特色或者说有吸引力的政策?

  夏东伟:青岛大学在师资和人才工作建设方面具有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的优良传统,我想讲一下国立青岛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筹建初期的一个故事,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以后的第一任校长杨振声先生到上海去拜访一些名人名家,他见了闻一多、梁实秋,就跟他们讲过,“青岛这个地方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合办高等教育,我先给你们买张车票,你们先去看看,如果好你们就留在青岛大学,如果不好我再给你们买张车票回上海”。这就是我们高校引才过程中一个“先尝后买”的故事。而闻一多和梁实秋到了青岛以后,也就看上了青岛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景,他俩欣然加盟了青岛大学。当时他俩一位是中文系的教授,一位是外国语文系的教授,月薪都是400元,此收入远远高于普通职员。我想用这样一个故事,说明我们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传承也是,青岛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面向海内外配置教育资源,在2014年就实施首席教授人才工程,率先实行年薪制,从海内外已经引进了院士、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60余位高层次人才。

  孙春蕾:青岛大学师资队伍的结构方面,这几年博士的师资也逐渐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在2019年、2020年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夏东伟:我们十三五当时作出规划,希望每年能够引进200位青年博士作为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的时候,青岛大学的专任教师,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

  孙春蕾:我们要引进回来的海外人才目前在青岛大学的师资队伍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请您谈一下这部分人才在归国之后,来到青岛大学,有没有因为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可能引进的过程中或来了以后在工作生活中出现一些问题?

  夏东伟:青岛这个城市,既植根于齐鲁传统文化的沃土,又融汇了西方新鲜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历史的演变,使得青岛形成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交汇,成为独特多元文化的地域特色。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大学,学校的文化是包容、发展的,所以在其他学校人才引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在青岛大学我们几乎是没有遇到过。海外回来的年轻老师,在我们这发展得都很好,这确实是我们比较幸运,也可能是跟青岛的城市文化有关系。

  孙春蕾:我记得学校有一个部门是高层次人才服务办公室,一般的机构或高校都叫做管理办公室,但是我们学校用的是人才服务办公室,那么您是不是在机构设置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是服务高层次人才而不是去管理他们呢?

  夏东伟:这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我觉得管理就是服务,但是更多的是为高层次人才服务,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高层次人才服务办公室。我自己理解,我作为一个校长,我的责任就是给教授们搬好桌子、放好凳子。

  孙春蕾:您刚才比较谦虚,说可能因为青岛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形成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因为我跟咱们学校各个部门也有很多比较密切的接触,我自己个人感受是,这种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因为青岛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优势或文化优势,能够吸引他们留下来,也是得益于我们青岛大学形成的这种文化,这是我个人比较有体会的一点。

  夏东伟:我刚才讲,在上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我们的前辈们就已经能够到全国各地招聘,广纳人才,那么我们作为现在的青大人,更应该传承这种文化传统,把学校办好。

  孙春蕾:夏校长,我们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一头连着国内名校,一头连着海外高端人才,可以形容为内联名校,外接英才,想请您对本次参加论坛的青年才俊和有意归国发展的青年学者们,说一下您的看法,包括目前形势下,您对于高层次人才的一些渴求,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

  夏东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位。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快就会达到普及化的程度,那么我们用四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经过百年所走的路。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整体已进入世界中上水平。我们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们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给所有的海内外青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等他们到了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时候。所以在这里,我呼吁所有的青年才俊回国参加建设,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为我们教育的发展做一份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姜甜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1-16 13:57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1-05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