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听这些新工科当家人怎么说?

中国教育在线    2018-07-10    

  中国教育在线讯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人才。如何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加快专门人才培养,有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高校自身发展双赢,是当前全省高校的一项重大课题。

  7月5日至7日,全省高校机械工程学科院长、专家学者齐聚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的烟台市,参加了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举行的“第十三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

  与会者聚焦发展新工科和服务新动能,交流探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机械工程学科新发展,围绕高校综合改革、一流学科建设、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合作办学、新旧动能转换等热点话题交流共识,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共商新工科教育大计,凝聚起推动全省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学科蓬勃发展的强大合力,吹响创新人才培养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姜兆亮教授:瞄准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智能制造新工科

  美国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教授的最高职责是教书育人、潜心钻研,学术自由是能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全省吹响新旧动能转换冲锋号背景下,智能制造装备人才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其中,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人才在2020年需求预计在1800万左右,缺口近300万,高端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供给不足。目前,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要从人才培养、观念更新、设备进步、工艺提升、网络配置、环境安全等方面,实施整体和系统的推进。

  如何打造智能制造新工科?我们要从中国一流大学所面临的变革和课程设置、从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智能制造新工科的专业建设要实现从适应产业向引领产业转变、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从学科分隔向交叉融合转变。

  课程设置要体现“需求重构、本硕打通、夯实基础”原则,按照“产业需求—工程实际—项目方向—研究领域”逻辑顺序设计培养方案,以导学、自学和项目研究为主,由杰出师资讲述主干课程,利用拓展训练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曹树坤教授:依托CDIO模式运作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的重点专业建设单位,设有“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授权的“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机械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

  学院从专业融合、师资团队融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机械类专业进行融合,依托CDIO模式运作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个方面全程监督、管理和考核,学生作品阶段考核、遴选、激励机制健全,积极组织各类院级、省级赛事,创新导师工作室建设和创新创业基金,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郑忠才教授:面向新工科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是应对变化塑造未来,新工科培养的新要求是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实现的新途径是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

  所谓新型学科,指的是对传统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而形成的新学科,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的升华、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新学科需要针对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转型改造成为新型工科,如智能制造,充分体现了“继承+创新”;这种新学科的突出特点是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包括现有工程学科之间、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面向现代和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学科,如人工智能,充分体现了“交叉+融合”;这种新工科,由多元主体构成,形成高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共建共享模式,充分体现了“协调+共享”。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四川大学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前瞻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

  目前,建立新工科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校企疏离,不利于工程人才的市场匹配。当前工程教育在努力走出“象牙塔”,但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还不高,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出现在教学内容中,现代工程师所必需课程提供不足,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不能满足新兴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工科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不足。

  因此,新工科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力量。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联合修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开发课程、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勇教授:教赛产研创五阶融合 提升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地方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关键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新旧动能转换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如何进行?我的建议是实施五育人共驱动机制,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尤其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真正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一是产出导向育人驱动,构建“能力+项目”融合教学新体系。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和考核目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设计、课程设计、试卷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二是产教融合育人驱动,构建校企联合互补实践教学体系与共赢机制,形成由“三层次”(认识、综合、创新)、“五环节”(认识实习、工艺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工程化项目)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传统教学在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三是竞赛平台育人驱动,构建“五级提升式”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指导教师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制度体系,坚持走赛场市场一体化道路,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四是科教融合育人驱动,构建“三驱动三层级”研究能力提升培养体系。五是创业孵化育人驱动,构建“三三四”精准施力创业孵化平台。

  大一不抓,四年白瞎。学生都是好学生,老师都是好老师,但缺乏有效机制。目前的评教只关注第一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该延伸到第二、第三课堂。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原因不在于教学管理,而是一线教学与育人的改革。

  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原续波教授:新时代 新使命 解读新工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入新时代,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

  高等工程教育处于一个历史性交汇期,对任何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战略性机遇。教育部吴岩司长在报告中提出,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也迎来它的新使命,即全面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支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引领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与此同时,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它的新任务,建设新工科。新工科预示着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新工科这一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开启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并迅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我们绝不能与这一战略机遇擦肩而过,新工科建设永远在路上……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段彩云教授:立足高职人才培养 服务区域动能转换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自2008年成立至今,十年磨一剑。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事情。2010年开始构建“粮油食品机械制造与维护”课程群,与企业共同探索搭建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包括虚拟企业角色体验板块,该板块设有角色体验区、企业真实案例库和企业知识库等,构建人机交互体验板块,建设资源库模型3000余套,校企合作编写教材21门,开展企业横向课题14项,申报国家专利21项。

  都说本科院校看科研,高职院校看大赛,一直以来,我校机电工程系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拉动作用,通过搭建“4321”技能大赛平台(每年40%左右的学生参加系级技能大赛、30%左右的学生加校级技能大赛、经过校系级比赛筛选20%左右的学生参与省级技能大赛集训提高、10%左右的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集训选拔,逐步形成了“4321”技能大赛平台),成功探索出一条“工作室+技能培养+创新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技能大赛成绩硕果累累。

  近五年,学生参赛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谱写了以赛促教、高质量就业的“成功范本”。

  在服务区域新动能方面,我们积极构建新机制、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来服务区域新动能。

  以工作室为平台,增强教师工程应用能力。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选择进入技术中心的工作室,参与指导学生协会活动、技能大赛集训以及社会服务项目。通过在工作室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工程应用能力,教师技能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山东省教师技能大赛个人赛一等奖3人次;山东省教师信息化比赛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4人次;全国行业微课比赛一等奖1人次;山东省教研课题3项、科研课题1项;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1人;山东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裁判3人。

  烟台胜信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桂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中国制造2025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我认为未来制造企业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备三种意识和三种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技术不断融合,数据已成为互联人与设备和服务的三大要素的“流动血液”,而数据标准化则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技术前提;立足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新要求,制造业新型人才应具备三种意识,即数据意识、标准意识和系统意识;同时还应着重培养跨学科知识融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注重协作和创新三种能力。

  近年来胜信科技积极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提出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推出打造“高校+企业”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校企联合育人培养机制、利用3D数字化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

  胜信愿与高校一起,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的高素质多层次人才队伍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