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潜心笃志做教育 因材施教育英才

中国教育在线    2018-09-12    

  近年来,淄博十七中秉承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高擎艺术教育旗帜,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自觉,激发学生的潜能,立足学情教情,实施个性化育人,奋力创建艺术教育名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8年698名同学报名参加艺术类高考,441人升入本科院校,其中升入双一流高校和重点艺术院校116人,名牌艺术院校13人。在艺术教育的带动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长足进步,社会满意度大幅度提升,逐步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努力践行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

  (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担负起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的职责。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是第一位的,培养是第二位的。

  于浩涵,一个腼腆的大男孩,2015年中考450.5分,以文化课生的身份考入十七中,一次音乐鉴赏课上,李晨老师发现了他,课后李老师把他单独留下,让他清唱一首歌曲,他那独特雄厚的嗓音让李老师喜出望外、如获至宝——俨然又一个房鉴泽(师从李晨老师,201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现研二在读)!于是李老师急切的问他:

  ——你想不想上音乐学院?

  ——我?老师,我从来没有专门学习过,也不识谱,老师我能行吗?

  李老师急了:你只告诉我你喜不喜欢歌唱就行,只要你喜欢,一切都好说。

  ——那我试试吧。

  于是,于浩涵师从李老师学习声乐,梁薇老师一点一点的给他讲授乐理,辅导他练习钢琴。一个连乐谱都不识,黑白键都分不清、五指不分丫的学生,整整两年的时间,经历了什么,只有他们师生知道,家长知道,弹坏了的钢琴知道,他的班主任和班教育组老师知道,那些反复吟唱的世界名曲知道……师生同心,其利断金,有心人天不负,今年于浩涵同学以专业第13名,文化课474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专业。

  让我们来听听于浩涵的心声:在真正进入十七中之前,我对艺术这条路是抱有怀疑心理的,直到真正进入学校后,是老师发现了我,再造了我;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学安排,都让我对这条路充满信心;学习除了需要优秀的教师、认真的态度以外,学习氛围也非常关键,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琴房里总是回响着弹了无数遍的曲子;三年来,艺术生从来都不容易,感恩学校、老师用双手托起了我的大学梦;难忘艺考高考期间的兴奋与紧张,难忘三年来的努力与坚持!

  (二)适合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教育,而适合的教育必定是个性化的。

  路琰,高三、三班学生。已接到了中央戏剧学院录取通知书,以下是他给学校的来信(节选):

  通过艺考,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有学习能力,灵活的变通,与人相处的方式,甚至人生感悟。

  说到动力,一方面来自我对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来自家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的班主任石红老师对我的帮助。

  她是严师,更是慈母。我的文化课底子差,石老师就指导我一步一步制定努力的目标,要求我定好每周的学习计划,还每天检查我的作业,耐心的给我讲解做错了的题目。有时候真的是好累,好难受。艺术生一上专业就精神,一做题就犯困,时不时想偷点懒,可她总是揪住我不放,还找到我的家长“告状”,当时真是“恨死”她了。可她早上来得最早,一个一个提问,一个一个过堂,晚自习期间在校时间多,也不管是不是她的自习,反正你没完成任务,她就不放过你,这日子一天一天好难熬啊……

  现在回过头想想,要不是她那股狠抓文化课的劲头,我的专业证能不能用的上还真是不好说,后怕呀!至今,她每天拖着一双沉重的病腿,看着我们学习、跑操、做作业的情景,总是从我脑海里浮现出来。高三这一年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她跑遍了每个同学的家庭,有的还不止一次,真的好心疼!等我到了北京,我一定要寻找最好的医生医好他的腿,让她不再受病痛的折磨。还有我的数学老师,级部主任勇哥,语文老师大徐,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所有的专业老师,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的感激你们,感恩我的大十七!

  石红(高三、三班班主任):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用我全部的精力关注我的孩子们,爱护我的孩子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学生的益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与他们朝夕相处、交心交流中,走进他们的内心,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最大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对所有同学,无论成绩好还是差,不管开朗还是文静,我都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增加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能力。自己崴了脚、膝盖扭伤,医生让卧床修养,我一直靠在学校,没有休息。高考前一天,身体出了状况,怕影响孩子们高考,我没吱声,也没去医院,接下来两天照常送考,与他们一起度过了迎战高考的最关键几天。

  (三)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

  都说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无它,唯爱与榜样。那么什么是爱呢?

  ——爱是无私奉献

  高三、一班一个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治病使这个家庭一贫如洗。母亲为了生计而奔波,无暇照顾未成年的姐弟,接送弟弟上学的重担就落在了女孩的肩上。为了能让她安心学习,每天下午班主任老师张毅都会把她上一年级的弟弟接到自己家,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写作业、一起吃饭……

  高考之后,面对大学高额的学费,母女俩又犯了难,尽管申请了助学贷款,可还有近万元没有着落,“我不能让孩子的梦想因为学费不够而无法实现,这1万元我来付”张老师知道后再次伸出了援手。

  这就是十七中的班主任老师!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有这样的班主任,想不出成绩也难。今年高考,张毅老师所带的班级56名同学就有43人升入本科院校学习深造。

  ——爱是沉甸甸的责任、深情的陪伴

  王玫红,高三级部副主任,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本来在2017年12月退休离岗,儿子儿媳眼巴巴指望着她到上海帮助带孩子,可她实在割舍不下毕业班的孩子们。一咬牙一股气将毕业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做到了6月9日高考结束。

  王娟,高三、九班(美术班)班主任,英语任课教师。4月份到点退休,可最后70天正是美术生全力冲刺备战文化课高考的关键节点,班主任可是一个班的灵魂啊。王老师什么话都没有说,依然决然的带班到高考结束。

  其实,这两位老师,在去年暑假高三任课教师安排时早就做好了一拼到底的思想准备。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心里装的永远是他们的学生。用两位老师自己的话说,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老师团队,十七中的校园里才如此的百花竞放、争奇斗艳。

  (四)不唯生源、奋发有为

  目前的中考招生情况可谓泾渭分明、层次清晰。在十七中,从领导到老师从来没有把生源质量当做借口,大家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如何为每一名学生负责,做的就是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指导每一名学生制定好三年一贯制的学习计划,并不断地去推进落实,每个班的墙壁上都有一颗心愿树和计划表。备课组层面、班级层面、级部层面、学校层面都有详实清晰的三年一贯备考方案,层层推进,检查反馈,分析矫正,调整优化、巩固提升。

  二、个性化教学、精细化备考

  (一)强化制度刚性,抓落实毫不手软。

  在十七中,有一项常规雷打不动,那就是教学的五会一课制度。五会是:级部层面的备考研讨会,备课组层面的学科备课会,班级层面班教育组学情分析会,由班级全体文化课教师及专业教师参加的专业学习会诊会,每次大考后由级部主任在中层以上干部会上所做的、细化到每一个班级学科和每一名任课教师的成绩汇报会;一课是覆盖所有学科的各种课型学科示范课,十七中人称之为模式课,推广课。这一系列的活动分管校长和包级领导全程参加,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到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学科,内容详实,用数据说话,列出问题清单,细化改进措施,明确整改目标,还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整改情况逐项进行评估量化,纳入对教师、学科和班级的考核。

  (二)将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个性化就要目中有人,脑中有纲,胸中有本,心中有术,手上有法。

  首先,在专业教学上,能够实现一对一的,采用一对一授课模式;做不到一对一的,就进行小组教学,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课程,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档案,定期进行专业展演、展评。

  其次,在文化课教学上,更多地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不同类型的学生排定座次,组成前后桌的四人小组,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不能实现的事情,在小组内可以完成。比如对某个问题的提问检查,不可能在班级层面实现,但在四人小组却可以轻松解决。

  再次,各科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和检查批改作业,小组内的相互检查和落实。

  最后,老师们摸索出一套小组捆绑评价计分的办法,对所有同学刻苦学习、力争上游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四名工程”助推发展

  “四名工程”是:请名人,锻名师,育名生,创名校。艺术教育搞成武大郎开店不行,闭门造车也不行。近几年学校加大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步伐,每个专业都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到校讲学指导把关,校内消化吸收。定期派教师到高校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每年不下40余人次。还与部分高水平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借助高校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锻造自己的名师,培养高层次的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有力推进了名校建设。

  (作者系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王国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