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这里的学生缘何受企业青睐 | 山东科大自动化学院产教、科教融合找到育人“金钥匙”
2021-12-07 15:40:00
中国教育在线
  眼下,又到了毕业生求职旺季。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2022届毕业生朱可嘉频繁收到企业的邀约: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就业邀请”。
  大学期间,她多次深入企业实践,参与研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与项目合作企业初步达成成果转化意向。正是这些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技术开发成果。
  “自9月以来,陆续有100多家企业前来自动化学院招聘,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毕业生为何备受企业青睐?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李玉霞说,“自动化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教学与产业应用融合,课堂与项目实践并重,探索出一条‘产出导向、多维协同’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发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受用人单位青睐。”
 “三方”联合,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连上线”
  走进自动化学院报告厅,正赶上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现场招聘。“每年招聘启动后,我们都第一时间来到山东科大,这些大学生也是我们企业的‘学生’,用起来更放心。”公司自动化领域负责人赵鑫说,2019年底,公司与学校及青岛西海岸新区三方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联合培养技术人才。
  “我们的定位,就是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人,让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自动化学院院长张焕水介绍,近年来,学院实施“学院+企业”双制育人模式,先后与三十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学生也成了合作伙伴的“学生”。
  “以往本科生进入生产一线工作实践能力薄弱,企业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培训。”张焕水表示。为了弥补中间环节,学院不仅在校内构建智能机器人类、智能制造技术类的基础工程训练平台,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创建了一批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电气专业2018级学生王若婷刚刚签约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面试时公司问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操作问题,因为我之前在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实习过,心里特别有底。”
  “三课”联动,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共生长
  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王玚大一下学期就早早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和博士学做基础实验,大二时就参与到赵猛老师的“煤矿井下图像智能算法”科研项目中。他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交流得知,自己的科研经历比他们早了一年多。
  这是自动化学院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育人”体系落到实处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为了让学生与人才市场同频共振,让课程、创新、实践“三课”联动起来,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紧贴行业发展需求,开设了机器人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一些紧贴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课程;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理论+创新”教学培养,建立“三早育人”体系,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班级―社团—兴趣小组”三级全覆盖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实践“大课堂”,相继发展多个教学实训项目,学生每年均有1000余人次参加实践实训。
  在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一个展示学生作品和荣誉的展柜格外醒目。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是SmartRobot机器人战队队员陈璐寒与队友夺得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亚军的奖杯。“这个奖杯,它的功劳可大呢。”战队指导教师高正中一边拿起奖杯一边说,这让学生不仅获得了创新实践学分,还因此保了研。
  在校课程中,也有大量的项目实践内容。2020年,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曹峻虎在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的实验中受到启发,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弥补了疫情因素对课程实验实践的限制。
  “三人”合力,学生德育和专业素质同提升
  “我们的机器人战车能否改装成防疫机器人呢?”疫情期间,学院大学生机器人团队机械组成员杨振宇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发现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志愿者近距离接触,存在一定风险,产生了运用专业知识,设计防疫机器人的想法。
  杨振宇立即联系到自己的班主任盖文东、学业导师高正中、产业导师王少翠。三人对他的想法均给予了鼓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他列出“制作模型—技术仿真—申请专利”的创新思路,提供了很多理论和系统设计技术支持,并从生产到投入使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一系列“默契”的配合,像是提前彩排了一样。
  像杨振宇一样,自动化学院1000多名本科生,每人都有3位生活、学习、创新、实践样样都管的导师:班主任、学业导师、产业导师。
  “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课程思政活了起来;产业导师走进校园,把企业最动人的实践案例鲜活地带进了课堂;班主任与学生结对,成为学生的思想向导、成长向导。”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庄立臣说,三位“专属”学生导师合力,将德育与日常教学、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活力。
  来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边远地区的李成才,是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现为青海省的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据他介绍,当初选择回家乡也是受到产业导师郭承跃的影响。郭承跃是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常年工作在盐碱地区,被誉为盐碱滩上“种”电人。他的故事,成了李成才心中的榜样,坚定了服务西部的决心。
  庄立臣介绍,学院自实施学业导师制、产业导师制三年来,共选聘了130多名专业教师和100多名企业管理、技术骨干。每年,还会专门对三支队伍进行培训、考核,举办了院士上第一课、班主任与学生茶话会、“劳模”宣讲等深受学生欢迎的特色活动。(中国教育在线/姜甜甜  供稿/韩洪烁 杨洪骞)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