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一间宿舍“微更新”活动室撬动的“五育并举”实践
晚自习后,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9号公寓楼一层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圣泉书院文化驿站”又亮起了灯:活动区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位龙和学生围坐在一起,“院长茶座”如火如荼;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的学习角里,学生骨干在策划第二课堂的志愿项目。这个由学生共创、辅导员驻点、后勤支持的“微更新”项目,缘起于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设计建设大赛的方案征集与孵化,也把育人场景从“教室”推进到“宿舍”,把“五育”真正做到了学生身边。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圣井校区9号教学楼内,同学们正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圣泉书院实验—实践基地”里,利用智能供应链实验室、电商模拟平台开展实训演练项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现实方案。这个依托五大实验室和一个大数据中心打通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荣誉激励”通道,既是学生进阶式能力训练的“硬核工坊”,也是美育与文化浸润的展示廊道。
一套“可感可见”的实践与荣誉体系
在山东财经大学,“五育”不是一个抽象口号,而是“可感可见”的实践与荣誉体系:以“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级联动机制为导航,以学校“一一三九”发展思路为牵引,通过综合测评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五育”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评价的闭环管理,系统构建起了“五育并举荣誉体系”,按照德、智、体、美、劳等专项设置“最具影响力集体”“年度人物”等“青春榜样”进行表彰,配套主题展演、项目任务与实践清单,形成“以荣誉树典型、以活动促养成”的闭环。
在具体实施中,学校注重场景融合和机制保障,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基地、社区生活融为一体,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各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例如,法学院创新打造了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平台,让思政实践内容充分契合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需要。美育同样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艺术学院开设美育课程、举办艺术实践活动等。体育育人方面,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蓬勃开展,舞狮队等项目结合传统武术的神韵与哲思展现了体艺融合的育人成效。此外,学校还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劳动教育。学校通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构建起了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个“多点多面”的三维立体式场景
学校党委统筹顶层设计,将“五育融合”纳入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搭建多个平台,辐射人才培养全环节。学生工作部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抓手,完善“共建、共管、共享”的自治架构,推动师生、多部门与社区资源协同,常态化把“五育”做在学生身边。各学院建立导师联动机制和矩阵化育人团队,汇集书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优秀校友等多方力量,从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综合素质等不同角度协同育人。学生社团和组织建设同样与“五育”相融合,专业社团、志愿服务队、文体协会等百花齐放。实践教育方面,圣泉书院通过实验实践基地等平台带动学生投身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

这套“场景—机制—文化”的三维推进,与教育部推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强调把思政工作与学习生活深度融合的方向同频共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崔东峰说:“我们鼓励学生以厚德为基,铸管科脊梁;以博学为帆,扬创新之浪;以强体为剑,破成长之障;以美育为镜,照修身之光;以劳育为犁,拓奉献之疆。”
一场产教与产学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数智赋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已成为共识,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实践平台,强化新财经背景下的交叉融合,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各二级学院聚焦“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以“真问题”牵动“真能力”。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成立了“数据要素创新应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接区域数字经济与企业真实场景需求;学院领导与团队多次赴企业与园区开展“访企拓岗”与联合培养研讨,打造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课程与实习机制,形成“科研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学”的双向循环。与此同时,学院通过以赛促学、以研促学,开展“一专业一赛事”活动,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正大杯”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本科生数学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综合素质测评中,把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社会服务、文体活动等情况纳入评价,加大“五育”成果在评奖评优中的权重,真正做到全方位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从“把五育并举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任务,到“建设学习、生活、服务一体的学生社区”的路径,学校的实践与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同向同行。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要求,学校以“五育并举”荣誉表彰为试验田,探索了一条“选树典型”的路径,既有高度,也接地气——

以场景为载体,从社区“微更新”入手,把思政、党团、社团、阅读等功能嵌入学生最常驻留的空间,形成高频触达的育人触点;以荣誉作牵引,用“五育并举荣誉体系”把“看得见的成长”可视化,持续讲好“青春榜样”的故事,带动更多同伴“向上向善”;以项目为抓手,依托“圣泉书院实验—实践基地”,把课程、竞赛、科创、志愿与劳动教育贯通,推动课堂思政与思政课堂的联动;以协同促放大,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培养基地与“访企拓岗”,把育人目标与企业需求对齐,让德智体美劳在真实情境中“一体发力”;以自治强内生,完善“一站式”社区学生自我管理与发展委员会等机制,把学生从“被服务者”转为“共同治理者”,提升“五育”浸润效能。
一系列改革举措带来了可喜的育人成效:学生的精神面貌日益昂扬,全面发展典型不断涌现。仅过去一年,山财大学子在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志愿服务等方面斩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百余项,多支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学生集体”。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511宿舍6名同学全部成功保研名校,谱写了“学霸宿舍”的佳话;学生团队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上勇夺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梦团队常年坚持支教服务,获得全国优秀社团称号……这些鲜活案例充分展示了“五育并举”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全面成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一间“下沉式”学生活动室出发,到一所财经高校的系统性育人变革,山东财经大学以学院为阵地、以社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荣誉为牵引,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坐标中探索“可感、可见、可复制、可推广”的“五育并举”新样态——把教育“做在学生身边、做进学生心里”,让每一位青年在真实场景中长德增智、强体尚美、知行并进,山东财经大学在实践探索中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广阔的新天地。(通讯员:冯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