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喜讯 | 聊城大学九位老师在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8-19    

  中国教育在线讯 8月5日至11日,山东省教育厅对我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结果进行公示,聊城大学有9位教师获奖,王歆、何梦茹获一等奖、刘俊凤、李瑞、张栋获二等奖、马慧获三等奖、李慧君、唐娟、樊树芳获优秀奖。

王歆老师
来自商学院
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比赛“以赛促教”的目的让我收获很多。通过比赛,我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书育人。课程思政目标如何始终贯彻于专业课的教学中,这是今后我教研的主题。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的前提下,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也是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上好一门课”这个口号要落到实处。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继续努力站好三尺讲台,不断改进课程教学,为更多的学生传递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未来,自己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何梦茹老师
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怎么能更好的“传”呢?
  一靠传统口传。“会说话”是每个教师都要掌握的技能。普通话字正腔圆,说话时别偷懒,舌卷唇开,自有气质。还要讲究语言的优美与幽默,做到语言的优美与幽默结合,保证语言的干净与有趣,尽量戒掉口头禅与不必要的语气词,使语气灵动起来。
  二靠信息技术手段传。多媒体与信息化的结合,使得“互联网+教育”是今后的趋势。互联网给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青年教师要敢于迎接挑战,积极运用 “学习通”、“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新的教学手段,摸索实践新的授课模式。

刘俊凤老师
来自外国语学院
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参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重新定义和思考了“讲好一门课”真正的价值和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为了保证课程的学术前沿性,备课时,我通过国内外学术网站搜索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著作、论文,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关联、取舍,把最前沿、最有参考价值的观点融入到课堂里。在教学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大胆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刻苦钻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等,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效果。
  为了增加实战经验,我每节课都会反复录课试讲。课后,我会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课程反思”,做到“日日反思”、“课课反思”,结合他人建议,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我也将以此次教学比赛为新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争取更大的进步。

李瑞老师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
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在聊大的思修课上,不会只有一位教师。
  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聘任督导员进课堂听课,组织教研室集体磨课。这种“推磨教学法”,促使老师们分思想专题、道德专题、法律专题,深耕教材、精心备课、各展所长,也让学生们体验到多名教师的讲课风格,开阔了视野。
  在平时,我比较重视选取幽默风趣的案例故事、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课堂内容,展现生动、亲切的教学风格,力求让学生热爱思修课,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张栋老师
来自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在备赛过程中,观看了大量比赛视频,看到优秀教师们在不同学科和课程中,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对我触动很大,促使我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也帮助我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课程如何导入、内容如何选择、课堂如何安排、课程资源如何有针对性的选取,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就我个人而言,对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讲授《力学》课程,考虑到学生还没学完高等数学,降低对学生数学工具应用的要求,把讲授重点放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上,就会大大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感谢这次比赛,让我们一线教师全身心投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了教学技能、教学理念的质的提升。

马慧老师
来自文学院
荣获山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比赛不仅仅是比赛本身,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段时间以来对如何做好一名老师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做好一名老师,首先要做到道德高尚行为端正,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其次,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把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实现理想、信念、关怀等的传递,将教师自己对于教学的热爱,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生活,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到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