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青科大成立四个新型学院 主动对接国家新时代需求

中国教育在线    2017-10-25    

  中国教育在线讯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成为理工类高校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顺应国家、新时代发展大势,满足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学校决定凭借特色学科及专业优势,分别依托高密校区成立“大数据学院”, 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成立“智能制造学院”,依托信息学院成立“微电子学院”,依托自动化学院成立“机器人学院”,为山东省及青岛市、高密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青岛科技大学在大数据方向上的专业优势逐渐凸显。发展大数据产业是推进“智慧潍坊”建设的26个重点专项之一,依托高密校区成立“大数据学院”,将填补潍坊地区“大数据”研究方面的空白,助力“智慧潍坊”的建设,高密市委市政府将在启动经费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数据学院”将依托信息学院有关教师的大数据科研项目、自动化学院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的相关科研项目等进行建设。同时,大数据学院筹备与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就大数据采集、挖掘、应用及其嵌入式芯片开发、工业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5-10年是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德国工业4.0,适应社会对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学校决定依托机电学院成立“智能制造学院”,打造具有强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撑与服务平台,以实现“政、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提升学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智能制造学院”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其智能制备工艺和装备、智能互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健康和智慧医疗设备、数字化工厂和仿真计算中心”六大领域,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产品设计服务、仿真计算服务平台”等六大功能,打造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推动学校“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青岛市经信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和对青岛市信息技术产业现状的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的构想,并开始着手制订推进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方案。鉴于青岛科技大学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青岛市经信委拟向青岛市政府建议支持青岛科技大学建设微电子学院,由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对青岛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目标是在5年之内将青岛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学院,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学术联系广泛,与日本广岛大学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合作进行集成电路设计项目的研究;与浙江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复旦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与青岛晶尊微电子公司、青岛半导体研究所、青岛以太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机器人被认为是“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目前正在快速进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山东省出台“高端制造装备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技术指南”、青岛市提出“创新中心行动计划”,都将机器人列为关键环节。机器人系统开始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产业界迫切需要智能机器人设计、开发的从业人员,而机器人专业人才短缺。因此,学校以自动化学院为依托,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强智能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联合自动化、测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组建“机器人学院”,开设“机器人科学与技术”英才班,开展智能机器人和无人系统的教学、科研、创新训练等工作,为社会及时输送掌握机器人技术的优秀、合格人才,促进学校交叉学科发展,在省内抢占领先位置。(通讯员/李鲲鹏 王超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